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格栅法蝇密度监测技术研究
冷培恩, 刘洪霞, 徐劲秋, 徐仁权, 乔恩军
摘要449)      PDF (1026KB)(798)   
目的 比较格栅法、目测法、粘捕法和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的差异,为有效应用格栅法监测蝇密度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GB/T 23796-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方法在农贸市场内及外环境监测蝇密度. 结果 室内监测,格栅法蝇密度低于粘捕法和目测法,但格栅法与目测法及粘捕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格栅法与目测法蝇密度相关性极高( r=0.933 489, P=0.000),格栅法与粘捕法蝇密度的相关性较高( r=0.791 836, P=0.004);室外监测,格栅法蝇密度低于目测法,略高于笼诱法,格栅法与目测法及笼诱法监测蝇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格栅法与目测法蝇密度无相关性( r=0.408 318, P=0.212),格栅法与笼诱法蝇密度的相关性较高( r=0.848 092, P=0.001). 结论 格栅法监测可用于蝇密度监测,室内可与目测法、粘捕法互相替换,室外可与笼诱法互相替换.
2013, 24 (2): 138-140.
黑箱法与灯诱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冷培恩, 徐友祥, 武峥嵘, 刘洪霞, 徐仁权
摘要1136)      PDF (1147KB)(875)   

目的 比较黑箱法与灯诱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黑箱法在蚊虫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在7个实验点,每个点放诱蚊灯2只,在相距诱蚊灯10 m处放置黑箱1只,每月监测2次。结果 灯诱法监测捕获蚊虫总数和雌蚊数量是黑箱法的3.50和3.75倍,蚊虫数量的季节消长均呈单峰型,7月达高峰,2种方法监测逐月蚊虫数量高度相关。黑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84.64%,三带喙库蚊占10.02%,中华按蚊占3.34%;灯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80.47%,三带喙库蚊占11.79%,中华按蚊占6.88%;2种监测方法均捕获少量的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黑箱法和灯诱法监测蚊虫雌雄比例基本一致;不同监测环境黑箱法和灯诱法捕获蚊虫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公园和医院黑箱法占较大优势,在牧场和农户灯诱法的优势较大。黑箱法昼夜捕蚊数量在05:00和19:00各有一个高峰,不同环境昼夜捕蚊数量亦有差异,医院无明显捕获高峰;公园、农户、牧场均有早晚2个高峰,晚高峰的时间略有差异;居民区捕蚊仅出现晚高峰。结论 黑箱法可替代灯诱法开展蚊虫密度监测,且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无需供电等优势;建议采用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时可选择在晚高峰前放置黑箱,在早高峰后收回。

2011, 22 (6): 550-552.
2006-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蝇类监测结果分析
王飞, 张富强, 颜传均, 张正宇, 徐仁权, 冷培恩
摘要1062)      PDF (998KB)(939)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蝇类组成、季节消长、分布规律及蝇类种群多样性特征,为做好蝇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捕蝇笼糖醋诱饵诱捕法。每年3-11月,对每旬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蝇种多样性和统计分析。结果 捕获蝇类隶属3科7属10种,家蝇密度最高,为0.62只/(笼·d)。家蝇密度整体波动呈上升趋势,丝光绿蝇密度整体波动呈下降趋势。2006-2010年蝇密度分别为2.52、1.91、1.46、1.12和0.70只/(笼·d),蝇密度高峰期分别在4月下旬、5月上旬、6月下旬和7月中旬;7月捕获蝇种最多为8种,5月蝇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近5年来,不同生境蝇密度依次是农贸集市>居民小区>绿化带>饭店外环境;居民小区蝇类物种最丰富,为10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结论 近5年来虹口区蝇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蝇密度的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7月中旬,家蝇和丝光绿蝇为优势种。蝇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可在一定程度反映蝇类的种群特征。

2011, 22 (5): 480-483.
黑箱法与二氧化碳诱捕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冷培恩, 刘洪霞, 唐毅, 曹辉, 束惠慧, 徐仁权
摘要1065)      PDF (965KB)(910)   

目的 比较黑箱法和二氧化碳(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黑箱法在蚊虫密度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在2个区7个点比较黑箱法和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 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 黑箱法监测蚊虫平均密度为25.63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7.32只/器)的3.50倍,黑箱法监测雌蚊平均密度为14.65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6.23只/器)的2.35倍,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度指数无相关性;黑箱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94.97%,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4.9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各仅占0.03%;CO2诱捕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79.26%,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18.2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2.10%和0.37%,2种监测方法蚊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黑箱法设备简单,易操作,经济成本低,适用范围较广,比较适合淡色库蚊的监测,在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的地区,可使用黑箱法进行蚊虫密度监测;CO2诱捕法除适合淡色库蚊监测外,还适用于白纹伊蚊监测。

2011, 22 (4): 316-318.
上海市奉贤地区动物饲养场应用艾科净生物制剂灭蝇效果研究
阮玉琦, 孙红专, 冷培恩, 汤东英, 张品莲, 王惠华, 徐仁权, 黄品贤
摘要1088)      PDF (865KB)(945)   

目的 研究探索新型生物制剂的现场灭蝇效果。方法 在同一饲养场内采用艾科净、灭幼脲、吡丙醚的单剂和艾科净+灭幼脲复配剂以及空白作对照,用同一稀释倍数对模拟现场和现场畜粪堆进行喷洒处理。结果 模拟现场艾科净处理同一批不同暴露阶段畜粪堆(产生后24、48和72 h)12 d后家蝇的羽化率分别下降96.2%、64.4%和86.7%;现场以艾科净、艾科净+灭幼脲复配剂处理后7、12 d蝇幼虫密度平均分别下降56.2%、65.5%;与空白对照比较,现场以艾科净处理畜粪12 d后成蝇密度下降71.2%,以艾科净+灭幼脲复配剂处理畜粪12 d后成蝇密度下降55.2%;现场应用艾科净喷洒招蝇场所,6 h后蝇密度下降74.5%。结论 模拟现场和现场试验研究证明,新型生物剂艾科净具有较好的除臭、抑制蝇类孳生和降低成蝇密度的作用。

2011, 22 (3): 215-217.
黑箱法与人工小时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冷培恩, 刘洪霞, 姬淑红, 张文革, 田霞, 刘丽军, 徐仁权
摘要1510)      PDF (906KB)(1142)   

目的 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以黑箱法替代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可能性。方法 在3个现场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为1.51只/箱,低于人工小时法(3.13只/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5,P=0.0025)。2种监测方法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高,且有统计学意义(r=0.8833,P=0.0084)。分析雌蚊的密度和消长规律,人工小时法捕捉雌蚊密度(1.88只/点)高于黑箱法(0.50只/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3,P=0.0023); 两方法逐月密度指数无相关性(r=0.4812,P=0.2743)。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种和构成有所不同,黑箱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0.6%),有少量的三带喙库蚊(4.1%)、白纹伊蚊(2.4%)、骚扰阿蚊(2.9%),未监测到中华按蚊; 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42.8%)和骚扰阿蚊(40.3%)为主,除三带喙库蚊(11.7%)和白纹伊蚊(4.7%)外,还监测到中华按蚊(0.5%)。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虫性别比不同,黑箱法雄蚊多于雌蚊,人工小时法则相反。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雌蚊数接近,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8,P<0.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雄蚊数差异较大,黑箱法高于人工小时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1,P<0.0001)。结论 研究均表明蚊虫监测方法能否捕获某一蚊种与该地区此蚊种密度的丰富度有密切关系,黑箱法适合于多种蚊种监测,捕获雌蚊数量少于雄蚊。作为蚊虫监测方法的规律性和标准操作程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 22 (2): 110-113.
0.5%吡丙醚颗粒剂对白纹伊蚊控制效果的研究
徐仁权,刘洪霞,冷培恩,孙春卫,蔡恩茂,费胜军
摘要1107)      PDF (940KB)(1039)   

目的 探索0.5%吡丙醚颗粒剂对白纹伊蚊的控制效果,为上海世博会期间蚊虫控制做好药物和技术储备。方法 采用幼虫浸液法,观察实验室和模拟现场条件下不同药剂浓度对幼虫的致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并观察在0.06、0.08 mg/L浓度下其对不同龄期蚊幼虫的控制效果。居民区现场用吡丙醚处理白纹伊蚊孳生地(雨水井和其他水体),用叮刺法测定成蚊密度。从现场孳生地中取回含有蚊幼虫的水体,进一步观察蚊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 (1)0.06~0.12 mg/L浓度梯度下,实验室内幼虫的致死率为25.75%~49.00%,化蛹率为31.19%~40.25%,未出现羽化的成蚊;对照组化蛹率为 99.25%,羽化率为95.47%。(2)0.06、0.08 mg/L浓度下对不同龄期幼虫具有抑制其化蛹和羽化的能力,且呈现出浓度增加,化蛹率降低的趋势。(3)在模拟现场向阳和背阳环境下,使用浓度在0.5 mg/L以上时,吡丙醚能有效抑制蚊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4)吡丙醚颗粒剂施用于现场蚊虫孳生地后,按蚊虫孳生地阳性率和成蚊叮刺法调查,蚊幼虫以及成蚊密度均有明显下降。从水系中采回的蚊幼虫,仅0.24%~0.71%发育为成蚊。结论 吡丙醚具有抑制白纹伊蚊幼虫生长发育的作用,可将1 mg/L的吡丙醚直接应用于孳生地控制蚊虫。

2010, 21 (4): 297-299.
世博会召开前病媒生物控制策略探讨
冷培恩1,刘洪霞1,徐仁权1,朱江1,金培武2,彭桂兰2
摘要1041)      PDF (349KB)(925)   

病媒生物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可以传播多种疾病。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值病媒生物繁殖高峰期,降低其密度,减少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威胁,成为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环节。通过召开世博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咨询会,接受和采纳了专家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各行业病媒生物的检查力度,制定适宜于世博会的各类控制技术文件,同时还加强了对上海市病媒生物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为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尤其是病媒生物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 21 (2): 93-95.
3种蜚蠊密度检查方法比较试验
徐仁权1,任文军2,陈仁潮2,顾文祥3,冷培恩1
摘要1697)      PDF (375KB)(1033)   

目的 现场探索3种蜚蠊密度测定方法之间在同一个单位内的有效性和可比性,以便积累数据,为统一蜚蠊密度监测、蜚蠊控制效果检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3种蜚蠊侵害程度不同的单位,分别运用3种常用的蜚蠊密度监测和密度测定方法,在同一现场按照先目测、后粘捕、最后药激的程序同步进行比较试验。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和one way ANOVA处理。结果 (1)31家试验场所用3种方法同时检测,除3家未发现蜚蠊外,其他28家均不同程度地检测到蜚蠊侵害。(2)目测、粘捕和药激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8.82%、46.08%和48.44%,3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6,P≥0.05),密度指数分别为9.65只/间、7.04只/张和13.57只/间。(3)侵害程度无论高、中或低,3种方法检测获得的蜚蠊阳性率和密度指数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使用的3种监测方法均可用于密度监测和调查以及效果评价,但无论采用哪一种监测或调查方法,样本量的大小、监测人员的责任心和规范的实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阳性率和密度指数的高低,建议进一步研究建立粘蟑纸法的指标值。

2010, 21 (1): 36-38.
辛伐他汀抑制德国小蠊实验室种群发展的实验研究
冷培恩1,刘洪霞1,王士珍1,徐仁权1,何国声2,何璧梅3
摘要1146)      PDF (668KB)(1072)   

【摘要】 目的 证实他汀类药物对德国小蠊种群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0.001%辛伐他汀面饼和常规饲料饲喂德国小蠊,饲养不同时间后观察其种群中各虫态的数量及构成变化。结果 用0.001%辛伐他汀面饼饲喂试验组德国小蠊2、4、6和8个月后,其带鞘成虫数逐渐减少,相应的雌雄成虫数也逐渐减少。饲喂4个月后,试验组德国小蠊的若虫数为其在2个月时的2倍,但6个月后若虫数急剧下降,至8个月其雌虫数、带鞘成虫数均为0,雄性成虫数和若虫数分别为2只和15只。对照组正常饲养2个月和6个月后,带鞘成虫数高于最初投放数,但饲养4个月后,带鞘成虫总数略低于初始投放总数,8个月后基本与最初投放数持平。随着带鞘成虫数减少,雌雄成虫数逐渐减少,若虫数与实验组相似4个月时最高,以后逐渐减少,至8个月时尚有雌雄成虫数8只和12只,带鞘成虫数5只,若虫78只。 结论 0.001%辛伐他汀8个月能够使德国小蠊种群失去恢复能力。

2009, 20 (3): 210-212.
白纹伊蚊抗溴氰菊酯品系与敏感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室内种群动力学研究
刘洪霞, 冷培恩, 徐仁权
摘要1300)      PDF (367KB)(1023)   

【摘要】 目的 比较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变化。方法 实验室内观察2个蚊虫品系的繁殖、发育、吸血等生物学特性,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 白纹伊蚊抗溴氰菊酯品系的孵化率、蛹化率以及羽化率分别比敏感品系低16.67%、8.92%和0.44%,除羽化率外,上述指标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性品系的吸血率及单雌产雌数均比敏感品系低。前者的净增值率和内禀增殖率分别为151.86和0.16,后者的净增殖率和内禀增值率分别为177.18和0.20。结论 白纹伊蚊抗性品系已表现出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和繁殖不利性的影响。

2009, 20 (2): 111-113.
居民区控制登革热媒介蚊虫的方法与效果探索
徐仁权1;徐宏2;李洪宝2; 冷培恩1; 朱丽花3; 姬淑红4; 孙爱国3
摘要1072)      PDF (181KB)(770)   
目的 对居民区采用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控制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效果,探索这种控制措施的成本以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 于2007年5-10月,选择普陀区师大三村和杨浦区的长恒苑为实验区,选择与实验区条件相似的小区为对照区,实验区采取专业人员每周2次检查清除各种小容器积水,每10天检查处理下水道、雨水井、明沟,同时宣传蚊虫的防治知识,上门动员和督促居民及时清除天井、阳台等处的各类容器积水,对照区则采取常规控制措施(突击灭蚊)。采用容器指数、孳生地阳性率、叮人法和人工小时法成蚊密度等指标评价实验区的控制效果。结果 (1)6-9月居民户室内积水容器阳性率得到有效控制,实验区月平均阳性率5.56%,明显低于对照区16.81%;(2)6-9月实验区居民外环境积水阳性率平均4.74%,对照区为14.85%,二者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503, P<0.01);(3)7-9月人诱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分别为0.60、1.33和0.50只/30min,对照区分别为7.83、7.67和5.00只/30min;(4)6-9月人工小时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为1.80只/h,对照区为5.80只/h;(5)防治成本按照控制面积计算,实验区每月支出人工和药物费用约为0.08元/m 2,对照区每月支出约为0.05元/m 2。结论 社区采用上述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地将社区内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率和成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控制成本(0.08元/m 2)处于居委会和物业部门可接受范围内,有利于推广应用。
两种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方法现场使用技术研究
徐仁权1;蒋丽亚2;任文军3;姬淑红5;丁丽娟5;冷培恩1
摘要1465)      PDF (152KB)(738)   
目的 通过现场比较实验,进一步研究诱卵杯、诱蚊诱卵器在现场的使用技术,为推广现场应用和评价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2006年在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6-10月),选择3个市区、1个郊区的居民小区、公园、学校和医院的绿化地带,分别放置含有脱氯水或稻草浸出液的WHO诱卵杯、诱蚊诱卵器,观察其在不同放置高度、不同放置时间内的幼虫阳性情况,并于8-10月在实验环境周围同步检查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研究2种监测方法与传统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的关联度。结果 (1)诱卵杯幼虫阳性指数为43.16%,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指数为27.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3.73, P≤0.01),诱蚊诱卵器6-10月诱蚊密度指数(MDI值)在1.79~1.38之间,平均1.56。(2)以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进行监测的数据表明,前者的成蚊容器阳性率、MDI值和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后者,诱蚊诱卵器中稻草浸出液成蚊阳性率是脱氯水的2倍左右。(3)用含有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的2种容器进行监测,发现在市区和郊县环境放置14 d后幼虫阳性率和幼虫密度均明显高于7 d。(4)放置在地面的诱卵杯和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0.00%和28.12%;而放置在离地1 m处的幼虫阳性率分别为16.67%和9.38%,表明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诱卵杯高度间: χ 2=23.74, P≤0.01;诱蚊诱卵器高度间: χ 2=3.70, P≤0.05)。(5)8-10月现场实验发现诱蚊诱卵器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0.7627;与HI, r=0.9832;与CI, r=0.9817;与BI, r=0.7498),诱卵杯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也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r=0.4574;与HI, r=0.9751;与CI, r=0.6313;与BI, r=0.5301);诱蚊诱卵器获得的阳性指数与诱卵杯阳性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0.9801)。结论 2种监测方法均能够用于现场白纹伊蚊幼虫监测。
上海地区蚊种一新记录(双翅目:蚊科)
姬淑红1;徐仁权2;黄惠敏1;李澜3
摘要438)      PDF (68KB)(575)   
上海地区家栖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抗药性研究
徐仁权1;朱江1;任文军2;张富强3;孙爱国4;蔡恩茂5;冷培恩1;顾文祥2;刘坚6;唐杏琴3
摘要1422)      PDF (93KB)(671)   
目的 观察上海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方法 现场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分别摄食0.005%、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结果 对杀鼠灵抗药性,44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2.27%,29只黄胸鼠中发生率为13.79%;对溴敌隆抗药性,42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4.76%,10只黄胸鼠中发生率10.00%;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毒饵产生抗药性的黄胸鼠个体分别对溴敌隆和杀鼠灵毒饵产生交互抗性。结论 (1)当停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4年后,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有明显的衰退现象,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在连续15年使用溴敌隆后,上海地区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均对溴敌隆产生了抗性个体;(3)建议尽快建立鼠类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检验方法、抗药性个体和种群的判断标准。
6%灭得优和25%甲基嘧啶磷对白纹伊蚊的现场控制效果比较研究
徐仁权1;朱仁义1;刘丽军2;任文军3;蔡恩茂4;冷培恩1
摘要1369)      PDF (110KB)(644)   
目的比较探索快速有效控制白纹伊蚊成虫的药物,为化学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轮胎堆放场、居民小区、公园3种场所采用超低容量喷雾(ULV)喷洒6%灭得优和25%甲基嘧啶磷,采用叮人法、挂笼法,孳生地阳性率考核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结果用6%灭得优油剂(平均应用剂量0.10~0.45ml/mm 2)喷洒4h后,叮人率指标相关密度指数(RPI)分别为0、2.2和0,但维持时间相差较大,公园持效最短,不超过2d(用药2d后RPI为98.9),轮胎堆放场持效最长,超过4d(用药4d后RPI为53.0),挂笼法试验24h白纹伊蚊死亡率达到99%以上,该药对白纹伊蚊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5%甲基嘧啶磷乳油对轮胎堆放场所(平均应用剂量0.08ml/m 2)白纹伊蚊成虫的控制时间为48h,孳生地阳性率下降50%以上;对居民区室外环境(平均剂量0.03ml/mm 2)白纹伊蚊的有效控制效果达到96h。结论在白纹伊蚊高密度场所,ULV喷洒6%灭得优和25%甲基嘧啶磷,短期内均能取得较满意的控制成虫效果,对孳生地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贝奥雄性抗生育剂在鼠类控制中的作用研究
徐仁权1;孙红专2;李胜林2;王永康2;冷培恩1;马义才3;叶文虎4
摘要1287)      PDF (221KB)(868)   
目的探讨贝奥雄性不育剂对鼠类抗生育和控制鼠类种群数量的作用,探讨雄性不育剂控制鼠类效果的评价方法。方法实验室采用常规毒饵适口性实验方法观察适口性,现场选择在农田、农户环境,于4次投放毒饵后检查鼠类对贝奥雄性不育剂的消耗水平,用贝奥雄性不育剂处理后3个月和6个月测定鼠密度,解剖观察成年鼠生殖能力(怀孕率、雄鼠精子存活),测量成幼年鼠的比例。结果(1)贝奥雄性不育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SD大白鼠的摄食系数为0.45。(2)现场鼠类对贝奥雄性不育剂有较好的取食偏好,室外鼠对饵剂拖食率为30.00%,室内鼠对饵剂拖食率为40.67%。(3)投放贝奥雄性不育剂后,3个月和6个月的鼠密度与自然对照区比较,相关密度指数(RPI)值为38.44、36.44;与采用抗凝血杀鼠剂处理区比较,RPI值为51.06、63.39。(4)抗生育药物处理后,对鼠类生殖功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实验区、抗凝血杀鼠剂、自然对照区3组黑线姬鼠(雌雄个体)有生殖功能率分别达到0、22.00%、27.78%。(5)3组所捕获鼠类年龄结构上亦有一定区别。结论初步研究证明,贝奥雄性不育剂具有良好的适口性,有实际应用价值,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地区应用半年后,与自然对照和常规的抗凝血杀鼠剂比较,
不同诱蝇材料在捕蝇笼中诱蝇效果观察
郑朝军1;徐仁权2;冷培恩2;凌雪还1;訾亚平1;吴云3
摘要989)      PDF (104KB)(1000)   
目的在现场不同环境下比较6种诱蝇材料的诱蝇效果,找出捕蝇笼捕蝇效果最佳的诱蝇材料,为捕蝇笼灭蝇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6种诱蝇材料组成的捕蝇笼成组放置在饭店、公园、农贸市场,观察72h和168h笼诱法的诱蝇数量和蝇种。结果在3种环境下,不仅6种诱蝇材料72h、168h诱捕的蝇数有很大的差别( H=10.80,χ 2≤0.01; H=10.80,χ 2≤0.01),而且各诱蝇材料诱捕的蝇类种群构成亦有所不同;以腐鱼肚肠及豆渣(3∶2)诱蝇数量最多,其次为腐鱼肚肠及豆渣(3∶2)加0.1%灭幼脲;在同一环境,各诱蝇材料间差别亦很大。结论在6种诱蝇材料中,以腐鱼肚肠及豆渣(3∶2)和腐鱼肚肠及豆渣(3∶2)加0.1%灭幼脲两种物质可以用作捕蝇笼的饵料
灭蝇器灭蝇效果检测方法研究
冷培恩1;徐劲秋1;邵国财2;朱仁义1;徐仁权1
摘要1069)      PDF (166KB)(836)   
目的研究灭蝇器的实验室与现场灭蝇效果检测方法。方法实验室测试参照GB/T17322.8-1998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评价———毒饵的方法进行;现场试验以腐鱼饵和糖醋饵捕蝇笼为对照与被测试灭蝇器1∶1∶1设置,三者各相距10m。结果实验室方箱法测试,被测样品24h捕获率为96.0%;现场试验被测样品的灭蝇数大于腐鱼饵和糖醋饵捕蝇笼。结论实验室应用GB/T17322.8-1998方法和现场应用与腐鱼饵和糖醋饵捕蝇笼对照的方法可以用以检测灭蝇器的效果。
闵行区登革热传播危险程度现状调查
丁克颖1;刘丽军1;蔡恩茂2;徐仁权3
摘要977)      PDF (119KB)(598)   
目的了解登革热在闵行区发生或流行的可能性,为制订防制预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方法采集现场白纹伊蚊品系,用浸液法测定及人诱法观察。结果闵行区未发现埃及伊蚊;4月份出现白纹伊蚊幼虫孳生,6~9月份为高峰期;白纹伊蚊各种指数均已达到WHO流行等级3级,其中8月份达5级;7~9月份成虫刺叮高峰均出现在8时和15时,蚊虫刺叮频率呈现一定趋光性;孳生场所主要分布在居民区、公园苗圃和旧轮胎集中处;对敌敌畏产生抗性为41.81倍,对拟除虫菊酯尚未产生抗性。结论登革热媒介蚊种为白纹伊蚊,媒介效能已达流行等级,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效能监测,因地制宜地制定防制预案。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监测与药物防制研究
徐仁权1;蔡恩茂2;徐友祥3;王士珍1;蒋丽亚4;刘丽军5;任文军6
摘要1370)      PDF (169KB)(759)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成幼虫的基本生态习性,掌握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和现场控制效果,为制定登革热应急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幼虫采用3~11月孳生地阳性率调查、人工容器诱卵法与自然界阳性率比较、采集不同水质进行理化分析;成虫采用帐诱法和人工小时法比较白纹伊蚊种群数量动态;用人诱法观察室内外叮咬频率与光照、温度的关系;用幼虫浸液法和模拟现场试验法观察几种杀虫剂的LC50和持效。结果(1)白纹伊蚊幼虫在自然界出现期为4~11月,6~8月为高峰,人工容器法白纹伊蚊幼虫出现期为5~11月,比自然界晚1个月,幼虫高峰与自然界基本一致;(2)白纹伊蚊幼虫分布十分广泛,郊区高于市区;以轮胎集中堆放处、公园、废品收购、居民区、建筑工地的孳生率较高;幼虫孳生场所以轮胎、缸罐、养花容器、盆桶、瓶等小容器为主。喜欢孳生在pH均值为7.34~7.56、氯化物均值46.43~98.97mg/L、溶解氧均值3.2167~3.161mg/L、亚硝酸盐氮均值0.108~0.0435mg/L的水质中;城区与郊区白纹伊蚊孳生与非白纹伊蚊孳生的水体理化指标有所不同;(3)白纹伊蚊成虫出现期为4~11月,成虫高峰为6~8月,两种成虫监测方法捕获的成虫数量以帐诱法>人工小时法;(4)白纹伊蚊成虫在6~9月间,在白天室内外均出现以上午8:00~10:00、下午15:00~16:00两时段的叮刺高峰,其成虫叮刺活动与光照LUX有关(5)白纹伊蚊幼虫对DDVP的抗性倍数为42倍,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LC 50有差异,但对两种拟除虫菊酯尚未产生抗性,实验表明0.5~1 PPm甲基嘧啶磷、0.5~1 PPm 二嗪农在现场有2~4周的控制效果,0.2~0.8 PPm双硫磷3%沙砾剂在现场有良好的控制白纹伊蚊幼虫效果。结论 白纹伊蚊幼虫在自然界出现期为4~11月,人工容器监测幼虫晚1个月出现,成虫出现在4~11月,成虫监测帐诱法优于人工小时法,初步掌握了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孳生水质理化指标和成虫叮刺活动与光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对DDVP产生了抗性,但抗性增长幅度小,对拟除虫菊酯尚未产生抗性,甲基嘧啶磷、二嗪农、双硫磷3种有机磷对白纹伊蚊幼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上海市PCO服务机构与用户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冷培恩;徐仁权;朱江
摘要429)      PDF (56KB)(612)   
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的现状及滋生习性调查
王士珍1;徐仁权1;徐友祥2;任文军3;蒋丽亚4;胡家官5;蔡恩茂6
摘要1230)      PDF (114KB)(727)   
目的掌握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的现状及登革热发生的危险程度,了解媒介蚊虫(白纹伊蚊)的滋生习性与分布,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4~11月每月在长宁、闸北、卢湾、嘉定、闵行5个区的居民、单位内外的不同环境和容器中采集伊蚊幼虫,检查伊蚊幼虫滋生阳性率,采用人诱法监测伊蚊成虫的叮咬频率。结果在上海地区尚未发现埃及伊蚊存在,登革热的媒介为白纹伊蚊;该蚊幼虫出现期为4~11月,数量高峰为6~9月;6~9月间白纹伊蚊幼虫的房屋指数为8.90%,容器指数8.59%,布雷图指数12.19%,幼虫密度指数为2.16;成虫的叮刺指数8.3只/30min,监测值达到WHO三级;其媒介数量能达到引起登革热流行的程度;白纹伊蚊幼虫滋生广泛,但以轮胎、缸罐、花盆、竹节等小容器为主;城乡间、不同房屋结构的住区间、不同单位间的白纹伊蚊幼虫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1)。结论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蚊种为白纹伊蚊,其媒介数量已处于危险程度,一旦传染源进入,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登革热的发生与流行,应密切关注。必须加强对媒介种群数量动态和媒介能量的监测工作,及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研究
徐仁权1;丁成伟2;孙红专3;费胜军4;王士珍1;徐劲秋1
摘要1186)      PDF (140KB)(630)   
目的:研究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为制定HFRS地区灭鼠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实验和对照,同步观察不同灭鼠时间、不同灭鼠方式、不同人员投毒灭鼠的效果和成本。结果:(1)在HFRS地区于5、9、12月3次全方位投毒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夹日法为1.22%;常规一年3、10月两次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则为2.22%,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χ 2=31.58, P<0.01);(2)在HFRS地区的发病村采取每户用鼠夹捕杀辅以投放新鲜毒饵进行常年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控制在2.36%(粉迹法),群众满意度为85%;而常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粉迹法为5.07%,两组差异亦具有非常显著性(χ 2=14.42, P<0.01);(3)在突击灭鼠中,专业人员投毒后的灭鼠效果优于非专业人员(χ 2=5.24, P<0.05)。结论:采用常规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已无法使HFRS地区的鼠密度常年控制在低水平。我们的研究认为HFRS地区的灭鼠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环境条件以及媒介鼠数量动态,选择最佳的灭鼠时间和次数,应用多种方式,以专业人员为主,才能提高灭鼠效果。
外环境灭鼠投毒技术与方法探讨
蔡恩茂1;钱文祥2;徐仁权3;朱永权4;王士珍1;徐劲秋1;丁成伟5;曹林根2
摘要1139)      PDF (101KB)(712)   
目的:探讨外环境灭鼠投毒技术与方法,为全市外环境灭鼠提供对策。方法:在居民区、停待建工地、农贸市场外环境用拖食法观察鼠对不同投毒方式、不同投毒容器间、同一容器内不同饵料间的拖食情况。结果:在3种外环境中,3种投毒方式(容器、裸投、小包装)拖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 2=273.39, P<0.01),容器拖食率介于裸投和小包装之间;以容器而言,竹筒拖食率高于塑料盒(χ 2=7.43, P<0.01),与砖砌毒饵站差异无统计意义(χ 2=0.82, P>0.05)。从短期观察看,容器内放置颗粒和谷物类毒饵灭鼠效果优于腊块;从30d连续观察看,腊块和小包装毒饵在南方潮湿外环境中,具有其他毒饵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外环境灭鼠投毒应采用毒饵站(容器投放)和腊块、小包装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科学应用。
上海城市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与防制研究
徐仁权1;陈文德2;沈福杰3;王士珍1;朱永权4;徐康5;郑朝军6;杨华林4
摘要1155)      PDF (106KB)(828)   
目的:摸清城市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探索防制技术。方法:用拖食法观察不同地域、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城市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分析不同毒饵饵料适口性,用拖食、粉迹、鼠征法观察下水道灭鼠效果及对地面鼠密度影响。结果:上海城市下水道鼠类(拖食率)高达30%以上,弄尾拖食率高于弄头、弄中;特殊行业周围高于一般行业和居民区;老城厢地区高于工房建筑群地区。其拖食率高低与窨井盖好坏无关,与沿江与否无关;出现春、秋(3~4、10~11月)两季高峰。荤性和油条毒饵灭鼠,其拖食率优于腊块,但在鼠类严重地区,腊块灭鼠也是一种较好方法。采用一井二饵(腊块+荤性自配饵)连续20d二次投饵后,使地面建筑物内粉迹法密度下降57.58%,有鼠率下降40.57%,鼠征阳性率下降64.45%。结论:城市下水道灭鼠是一项复杂工程,应在摸清鼠类分布特点基础上,制订出适合辖区特点的城市下水道鼠类防制对策和规划,寻找最佳的防制适期和周期,以控制下水道鼠患和强化建筑物防鼠设施双重原则实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地区农田鼠数量变动、分布与发病关系调查
徐仁权;陆家鼎;罗引珍;王美林;王士珍
摘要1304)      PDF (6749KB)(845)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地区农田鼠逐月数量变动、分布以及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鼠夹法。结果:农田鼠密度为2.31%,以黑线姬鼠、大麝鼩为绝对优势种,全年出现5~7月数量高峰,与HFRS发病高峰6~8月相吻合。黑线姬鼠、大麝鼩在室外分布广泛,但以河边沟渠、宅周、稻田为主;环境零乱、垃圾众多会影响鼠形动物密度。结论:控制野鼠性HFRS,应强化室外农田灭鼠,适宜时间为5月和冬季。
不同地域内单位突击灭鼠质量分析
徐仁权1;罗引珍1;徐康2;顾文祥3;须俊明4;胡家贵5
摘要1070)      PDF (98KB)(619)   
目的:了解街道不同地域内单位突击灭鼠的质量。方法:询问法及现场检查街道示范路段、街道政府所在地周围、相邻其他街道路段上的单位参与灭鼠过程、投药质量和鼠征及防鼠设施。结果:3种地域上单位突击灭鼠的知晓率分别为99.38%95.04%88.71%;投药率依次为87.56%82.09%、75.33%;鼠征阳性率分别达16.59%、19.02%、21.72%;防鼠设施合格率依次为78.99%、68.75%、52.86%;单位反映灭鼠有效率为81.41%、55.37%、55.74%。结论:暴露了街道灭鼠工作的不均衡性,应在抓好示范路段单位灭鼠基础上,加强周边地区防灭鼠,提高除害站灭鼠服务质量和指导作用。
鼠迹法检查灭鼠质量的作用评价
徐仁权1; 邵国财2; 蔡恩茂3; 罗引珍1; 王士珍1
摘要962)      PDF (88KB)(636)   
目的 :评价鼠迹法在检查灭鼠质量和鼠情调查中的作用。方法:对251个单位用粉块法、拖食法、鼠迹法同步配对测定。结果 :鼠迹法检出阳性率为75.0%,高于粉块法检出率(62.14% ),μ=2.38, P<0.05,但鼠迹法有误判现象。结论:以新鼠粪及鼠迹法与粉块法互补的方法,能正确评估灭鼠质量和鼠情结果。
食品行业商品毒饵与自配毒饵灭鼠效果分析
徐仁权1; 蔡恩茂2; 王宝兴3; 叶苗凉4; 丁志伟5; 徐友祥6; 刘洪雷7; 罗引珍1
摘要1083)      PDF (88KB)(782)   
目的:评价食品行业的灭鼠效果,探索适合这类行业的灭鼠毒饵。方法:配对观察商品毒饵与自配毒饵的拖食率差异,用粉块法考核鼠密度下降率。结果:商品毒饵拖食率远低于各种自配毒饵( P<0.01),鼠密度下降率前者在50%以下,后者达84.61%~97.00%。结论:根据食品行业的特点,必须选用适合该行业优势鼠种的新鲜饵料,在技术人员的监督下配制毒饵,提高灭鼠效果。